非侵入性唐氏症篩檢/婚前基因檢測推薦

非侵入性唐氏症篩檢與染色體相關的疾病當中,唐氏症是最為人熟知的一種遺傳性疾病。「唐氏症」之所以眾所皆知,除了是醫學上最常見的染色體疾病之外,也是最早被發現的遺傳性疾病。英國一名小兒科醫生約翰‧朗頓‧唐,於公元1866年在學會發表了這個病症,當時他僅描述出唐氏症患者的固定特徵及症狀,直到1959年被一名法國遺傳學家發現是細胞中的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,才確定病因,並以他的姓氏來為此病症命名。由於唐氏症患者的臉部比正常人寬,眼睛小又往上挑,看起來與蒙古人有點相似,因此最早曾被稱為「蒙古症」,但這種稱法被認為有歧視意味,因此現在已避免使用。

發生唐氏症的概率大約是1/1000~1/800,若准媽媽的年齡低於20歲,就會降到1/1000以下;不過,一旦准媽媽年齡超過34歲,概率將上升至1/270,且年齡越高、風險更大;若超過38歲才懷孕,胎兒罹患唐氏症的概率就會高達1/100,因此可推論出唐氏症罹患概率與卵子質量有絕對關係。

隨著DNA分析和細胞培養技術的進步,能夠配合羊膜穿刺取得羊水細胞來檢查胎兒的染色體,醫界開始有能力在產前偵測出唐氏症。不過,羊膜穿刺必須將長針頭刺進准媽媽的腹部,再將羊水抽出,直接觀察染色體,屬於一種侵入性治療,可能會有0.1%~0.2%的流產風險,所以當時不少人都有疑問:「所有人都應該進行羊膜穿刺嗎?」

進行羊膜穿刺確實可以提升唐氏症的檢出率,但代價就是必須承受侵入性治療所帶來的風險,雖然隨著技術進步,風險已可降至千分之一以下,不過這並不代表絕對不會發生風險。但是,若為了避免風險而不願進行羊膜穿刺,又會降低檢出率,為獲取平衡,便漸漸衍生出「建議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應進行羊膜穿刺」的潛規則。羊膜穿刺的風險是固定的,但高齡產婦發生唐氏症的概率會從1/1000~1/800提升至1/270,此時若不進行羊膜穿刺手術,對胎兒來說反而比較危險,所以建議34歲以上的准媽媽進行羊膜穿刺。

婚前基因檢測推薦是通過採集孕婦外周血提取游離DNA,採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並結合生物信息分析,得出胎兒發生21、18、13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風險率,主要用於染色體篩檢唐氏綜合徵(T21)、愛德華綜合徵(T18)、帕套綜合徵(T13)三大染色體疾病。簡單來說,只需要抽取孕婦的5毫升血,就能檢測到游離在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有無異常。

不用承擔介入性產前診斷的風險,就能得到一個接近「100%」的結果,需要肚皮「白挨針」的風險也更低。高齡孕婦增加,而高齡就是懷上唐氏綜合徵寶寶的高危因素。

產前篩查主要用於胎兒非整倍性(13、18和21三種染色體)檢查,如果測序技術僅用於檢查這幾條染色體,其他大約50%的染色體異常將不能通過該方法檢測;它也不能替代早孕期的超聲篩查,因為抽血檢測的只是裏面基因的序列,不能確定孕周,判斷胎盤有無問題、是否雙胎、有無較大結構畸形、有無胎盤的畸形等。